“2024年春的事儿,我还记得,”老李在军史座谈会上掐着烟说道,“真打起来,中国这边能上场的朋友,到底有几位?”话音不大,却让屋里瞬间安静。 从时间线来看,美军内部关于“2025冲突窗口”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。2021年美国印太战略文件公开后,白宫、五角大楼和众多智库排着队高呼“要让台湾问题成本极高”。随即,美军三大舰队轮番进入西太,RC-135电子侦察机每日巡航南海,战术动作密度直逼冷战末期。 与军事部署同步推进的,是盟友体系的再捆绑。美国先把大西洋老伙伴“加固螺丝”——2022年北约马德里峰会首次把中国写进战略概念;随后又在太平洋搞出AUKUS、四方安全对话,把澳大利亚潜艇、印度洋航母、太空监测站一股脑塞进同一张作战网。五眼联盟依然是中枢,情报共享做到了“实时秒传”。这套组合拳,华府显然想在战略第一岛链外先布一层数据、火力与后勤的铁幕。 可华府算盘打得再响,也有掉链子的地方。欧洲对俄乌战事已疲态尽显,能源价格翻倍、通胀高烧。德法国内争吵声一浪高过一浪,“要不要继续替美国买单?”成为选票里的显性议题。就算北约对华表态再激烈,真到动刀子,柏林和巴黎也得先算经济账。
美国在亚太的前哨主要是日本与韩国。两国自卫队与驻韩美军共用后勤体系,弹药口径、指挥协议、预警雷达全部对接。东海、黄海一旦交火,冲绳和釜山必然成为华府的空中跳板。然而,自民党维系选票靠的是出口与观光,韩国更离不开中国市场的半导体、石化原料。民众舆论未必同政府同步,政坛内也常传出“战略模糊才最安全”的声音。 回到中国这边,首先能并肩作战的仍是巴基斯坦。中巴经济走廊是伊斯兰堡的生命线,喀喇昆仑公路每日都有油罐车和光伏组件交错而行。中巴空军联合演训“雄鹰”系列年年升级,空军通信协议已经做到数据链互通。一次冲突若在西太发生,巴方虽距战区千里,却可牵制印度北线兵力,间接分担中国压力。
再向西看,伊朗具备“搅局”能力。霍尔木兹海峡日均三成石油运输量掌握在德黑兰哨兵手里,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就驻巴林,双方矛盾像火药桶。倘若中美走到兵戎相见,美国必须留出兵力稳住中东补给线,否则能源价格失控将反噬美欧市场。伊朗未必会高调参战,但在合适节点敲打海峡,对中国就是隐性支援。 塞尔维亚与白俄罗斯虽国力有限,却能在外交和后勤上提供落脚点。2023年中国空军运-20编队赴塞参加防务展,中转白俄莫济里机场时完成油料、弹药的远程投送测算,此举被北约视为“再造空中丝路”。若欧洲内部对美政策出现分歧,贝尔格莱德很可能成为中国军机西进的少数合法通道之一。
而最受外界关注的无疑是俄罗斯。俄乌冲突令俄军承受巨大压力,却也让莫斯科更离不开北京的金融与科技渠道。俄军列装的S-400、苏-35在远东全部对准美日基地,美方情报判断:一旦中美交火,俄至少会在北极、千岛群岛制造牵制动作,以换取中国继续维持经济合作。一位俄国防部官员私下说过一句:“不帮美国,那就是帮中国。”这听着冷,但逻辑硬核。 有人好奇印度会不会“渔翁得利”。新德里惯用的平衡术是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左右逢源,然而一旦台海爆炸声传来,印度的主要心思多半放在拉达克和孟加拉湾,盯着巴基斯坦和解放军西部战区动静。说到底,印度更想看美中两败俱伤后再分蛋糕,它不会为美国火中取栗,也不会给中国递刀握手。
当然,所有外援都只能算锦上添花,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国力。美国依旧占据航母、远程轰炸机和全球加油链优势,F-35、B-2、弗吉尼亚级潜艇轮转速度大约是中国同类平台的1.4倍。其弱点在于本土距西太过远,补给线长达一万公里;再加上俄乌前线的常态化消耗,美军难以把全部精锐调来亚太。 中国的优势是制造业纵深与完备的陆基反介入体系。东风-17、鹰击-21两型高超音速导弹已形成常态化战备,覆盖关岛不成问题;052D、055驱逐舰撑起中远海防空网,加之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,对航道与空域的实时监控精度大幅提升。美方若要重演二战末期“对轴心国的工业瘫痪式打击”,必须先瓦解这一套弹道—信息—后勤三位一体防护网,难度远超当初轰炸德日。 说起国内外情绪,不得不说一句:朋友帮得了忙,信心得自家造。过去十年,解放军战区轮训、海空联演、岛礁防务建设都围着“最坏场景”推演。老李在座谈会最后拍了拍桌子:“真到那一天,谁是兄弟一打就明白;但靠兄弟靠不住,咱也得自己顶得住。”
屋里没人反驳。因为在场的每个人都清楚,战争最可怕,却也最检验底气。而底气,从来不是喊出来的。
力创配资-网上股票开户-老牌配资平台-配资优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